廣東土鯪魚品種繁多|全球觀點

來源: 粵廚寶典潘英俊2023-06-25 19:08:33
  

本文系《粵廚寶典》叢書作者潘英俊先生原創作品,旨在飲食文化及烹飪技術研究


【資料圖】

正文 :

鯪魚

又稱“土鯪”“雪鯪”“鯪公”“花鯪”,古時寫作“魿”,

是指脊索動物門[Chordata]脊椎動物亞門[Vertebrata]硬骨魚綱[Osteichthyes]輻鰭亞綱[Actinopterygii]鯉形總目[Cyprinomorpha]鯉形目[Cypriniformes]鯉亞目[Cyprinoidei]鯉科[Cyprinidae]野鯪亞科[Labeoninae]鯪屬[Cirrhinus]的鯪魚[ Cirrhinus molitorella (Cur.& val.)]。

鯪魚

這種魚體長15厘米~25厘米。兩側扁,背部在背鰭前方稍隆起,腹部圓而稍平直。頭短小,吻圓鈍,吻長略大于眼徑。口小,下位,呈弧形。

上唇邊緣呈細波形,唇后溝中斷,下唇邊緣布滿乳凸。上下頜具角質銳緣,與唇分離。須2對,吻須較粗壯,頜須較短小或退化僅留痕跡。下咽齒3行。

鱗中等大,圓形。側鱗線平直。背鰭無硬刺,起點至尾基的距離大于至吻端的距離。

胸鰭尖短,尾鰭寬,深叉形。

體青白色,有銀白色光澤。胸鰭上方、側線上下有8~12個鱗片的基部有黑斑,堆聚成菱形斑塊。

這種鯪魚是廣東人制作魚圓、魚滑、魚青、魚腐、魚鼓等的指定用魚。無可取替。

鯪魚(土鯪)

雜交鯪[Cirrhinus molitorella(Cur.& val.)♀×Sinilabea decorus tungting Nichols♂]

是因為鯪魚[ Cirrhinus molitorella (Cur.& val.)]抗寒能力弱,對水溫要求十分高,當溫度降低到7℃~10℃時就會大量死亡,養殖范圍僅能局限在廣東、廣西、海南等省份水域,即使如此,每遇極端天氣也會出現大量凍死的現象出現。

為了解決這一難題,研究人員用抗寒能力較強的湘華鯪[ Sinilabea decorus tungting Nichols]為父本與鯪魚[ Cirrhinus molitorella (Cur.& val.)]為母本雜交產生第一代,然后再用第一代作母本與父本回交,使第二代的抗寒能力得到提高。第二代之后的品種就是雜交鯪。

雜交鯪優點是體大,易養;但魚肉的味道與質感則遜于鯪魚[ Cirrhinus molitorella (Cur.& val.)],但又優于其他雜鯪。

鯪屬[Cirrhinus]在我國僅有鯪魚[Cirrhinus molitorella(Cur.& val.)]一種。目前從外國引養的有“泰國鯪魚”。

在野鯪亞科[Labeoninae]之中,與“鯪”扯上邊的還有野鯪屬[Labeo]、華鯪屬[Sinilabeo]、異華鯪屬[Parasinilabeo]、直口鯪屬[Rectoris]、盤鯪屬[Discolabeo]等品種。

泰國鯪[Labeo rohita Hamilton]

學名“露斯塔野鯪”,又稱“南亞野鯪 ”“印度野鯪”“泰國野鯪”,分布于南亞淡水流域,印度露斯塔地區產量較大,因此而得名。

曾引養祈望取代鯪魚[ Cirrhinus molitorella (Cur.& val.)]所作的食品,由于魚肉質感,味道欠鮮,并不受食客待見。

泰國鯪明顯特征是眼球紅色(圖片來源網絡)

這種魚體長而側扁,體長最大可達2米 ,最大體重可達45千克。

吻皮覆蓋著上唇的基部,有深溝與上唇分開。眼小,上側位。上唇、下唇均有許多顆粒狀乳凸著生于表面上。鰓蓋膜在前鰓蓋后緣下方與峽部相連。

體青綠色;體背色較深,有藍色金屬光澤;腹部灰白色;體側鱗片有半月形的暗紅斑。

各鰭粉紅色。片中等大,胸腹部鱗片略小,腹鰭有明顯的腋鱗。側線前部稍彎,后部貫穿尾柄中央。背鰭后緣微內凹;無硬刺;起點距吻端顯著小于距尾鰭基。

臀鰭后緣也內凹,向后幾乎伸達尾鰭基。胸鰭約與背鰭最后不分枝鰭條等長,向后不伸達腹鰭。腹鰭起點與背鰭第三分枝鰭條相對,向后不伸達臀鰭。尾鰭分叉,最長鰭條長約為最短鰭條的2.5倍。肛門在臀鰭前,相距1枚鱗片。

另外,在鯪屬[Cirrhinus]當中還有一種為[ Cirrhinus mrigala prosemion Fowler]的品種,中文學名稱作“泰國鯪”。

云南野鯪[Labeo yunnanensis Chaudhuri]

分布于元江、瀾滄江及其支流等。

這種魚體較高,側扁,背前部輪廓線呈弧形,背后部斜直,腹部圓,頭高比頭寬為大。吻圓鈍,稍向前凸出,吻端背部、腹面、兩側以及眼前部都有密集的小珠星,吻長大于眼后頭長;吻皮較厚。

華鯪[Sinilabeo rendahli Kimura]

又稱“野鯪魚”“青衣子”“青龍棒”“青桿魚”“桃花棒”,是我國特有品種,分布于長江上游干流及各大支流中,尤以川東盆地水流湍急、水質清澈的山澗溪流為多。

這種魚體長,略呈棒狀,尾柄高而寬厚。最大個體可達5千克。

吻鈍圓而凸出,口下位,橫裂。上唇前部光滑,為游離的吻皮所遮蓋,兩側則有細小的乳凸;下唇游離部分的內緣有許多小乳凸,下唇與下頜分離,其間有一深溝相隔,上頜為上唇所包。有1對短頜須,吻須常退化。側線鱗45個~47個。

體背及體側青黑色,鱗片紫綠色夾有紅色,并具金屬光澤;腹部微黃,各鰭灰黑色。

華鯪

長須華鯪[Sinilabeo longibarbatus Chen et Zheng]

分布于貴州貓跳河。

似鯪華鯪[Sinilabeo cirrhinoides Wu & Lin]

分布在元江水系的瀾滄江、伊洛瓦底江。

這種魚體細長側扁,背部、腹部輪廓線近弧形,尾柄長比其高為大。

頭中等大,頭高比其寬為大。吻圓鈍,略向前凸出,吻端具有珠星,吻長比眼后頭長為短,吻皮向腹面彎,覆蓋上唇中部,上唇的兩側裸露,吻皮與上唇分離,邊緣光滑,在前眶骨下緣有一斜溝,斜行直達口角。

口下位,弧形,其寬約為頭長的三分之一,上頜后伸不達眼前緣的垂直線。唇肉質,上唇厚而光滑,下唇薄,其內及邊緣有小乳凸,兩唇連于口角,上頜被上唇所包,彼此不分離;下頜厚,與下唇有深溝分隔,邊緣呈薄鋒狀。

左右唇后溝由頤部中央的一條淺溝使之相通,無頤溝。

頜須2對,不發達,形如小凸起,隱藏于口角溝內。

眼小,前上側位,眼間寬而隆起,鰓膜在前鰓蓋骨后緣下方與鰓頰相連,鰓頰狹窄,約等于眼徑。鰓耙細而密。下咽骨的形狀和鯪屬[Cirrhinus]的下咽骨很相近似,在后臂基部,齒附著板上的腹面有一大形而稍圓的孔,下咽齒側扁,頂端斜截形,稍彎曲。

背鰭起點距吻端比距尾鰭基的距離為近,末根不分枝鰭條不粗硬,約與頭長相等。

胸鰭比背鰭為短,后仰不到腹鰭起點,其間距約有3~6個側線鱗。腹鰭比胸鰭為稍短,起點在背鰭第四至第五分枝鰭條的下方,后伸不到肛門,其間距約2~3個側線鱗。

臀鰭起點距尾鰭基比距腹鰭起點為稍近,或相等,后伸不達尾鰭基。尾鰭分叉,最長鰭條的長度約為最短鰭條的2倍強。肛門位于臀鰭前方,相距約1個側線鱗。

鱗中等大,胸腹部及背鰭前鱗的鱗片均變小,而且排列很不規則。腹鰭基具一長形腋鱗,背、臀鰭基部有鱗鞘。側線幾平直,后行入尾柄中軸。

鰾分2室,前室橢圓形,后室細管狀,但末端膨大呈小圓球狀,前室寬而后室狹。腹膜灰黑色。

洞庭華鯪[Sinilabeo tungting Nichols]

又稱“龍魚”“青魚”“龍狗魚”,分布于湖北長江荊江河段、湖南洞庭湖、沅江水系。

桂華鯪[Sinilabeo decorus decorus Peters]

又稱“竹魚”“青衣”“扁青衣”,因出產于廣西壯族自治區新和鎮沉香潭的具沉香味而有“沉香鯪”的別名。

這種魚吻凸出,吻長大于或等于眼后頭長,吻皮下包蓋著上頜的大部分。眼較小,上側位。下頜有發達的角質邊緣。

上唇包著上頜,與吻皮有深溝相隔;下唇邊緣有淺裂;兩側唇后溝短且不相通,有顯著的頦溝從下唇伸出。上頜須短;下頜須稍長,但短于眼徑,藏于口角內。

鱗片中等大,胸部鱗片顯著變小。側線直,貫穿體的中軸。背鰭外緣內凹;最長分枝鰭條長于頭長;起點距吻端小于距尾鰭基。臀鰭向后不伸達肛門。胸鰭長約等于頭長,向后不伸達腹鰭,相距5~6枚鱗片。

腹鰭起點與背鰭第一分枝鰭條相對,約與胸鰭等長。尾鰭深分叉。尾柄高,接近頭高。

桂花鯪

湘華鯪[Sinilabea decorus tungting Nichols]

又稱“青魚”“龍狗魚”,分布于湘江水系。

這種魚體長,后段側扁。頭較短,吻圓鈍,向前凸出,吻長約與眼后頭長相當。吻皮下垂蓋住上唇的中段,吻皮中段邊緣有許多細小的缺刻。口下位,口裂呈弧形。上頸與吻皮之間有一溝相隔,下頜與下唇之間也隔有深溝。上唇兩側端外露,在口角處與下唇相連。下唇外緣一般無許多小乳凸。唇后溝僅在口角處存在。

須2對,吻須位于吻側,甚短小。頜須位于上唇側端的外面。眼位于頭側稍偏上方,眼間寬闊,稍隆起。鼻孔位于眼前緣上方,距眼前緣較近。

鰓膜與鰓峽相連。鰓耙短小,較薄,呈三角形,排列緊密。下咽齒末端側扁,齒冠面斜截狀。

背鰭外緣平截,最長鰭條比頭長為短,末根不分枝鰭條柔軟,其起點在腹鰭起點之前,距吻端與距尾鰭最末鱗片約相等。

胸鰭后伸不達腹鯖起點。

腹鰭起點與背鰭第二、第三根分枝鰭條基部相對,后伸不達肛門或接近。臀鰭較小,后伸不及尾鰭基,其起點至腹鰭起點與至尾鰭基距離約相等。

尾鰭叉形,末端稍鈍,上葉、下葉等長。肛門緊靠臀鰭起點。

鱗片較小,胸部鱗片更小。腹鰭基部有一狹長的腋鱗,中央縱折呈菱形,其長度約為腹鰭長的三分之一。

側線完全,在胸鰭上方稍向下彎,以后較平,直達尾柄中央。在成魚的吻端有少數較大的珠星痕跡。身體灰黑色,腹部灰白色。

體側鱗片后緣有一個黑色斑點,中央有一稍大的桔紅色的斑點。尾鰭上下外緣為黑色。其余各鰭為灰白色略帶橙黃色。

湘華鯪

墨脫華鯪[Sinilabeo dero Hamilton]

雙稱“塌鼻子魚”,分布于雅魯藏布江和伊洛瓦底江水系。

這種魚吻圓鈍,向前凸出。鼻孔前方有一橫向隘痕,由此形成吻凸。

口下位,略呈半圓形。唇后溝由隔膜分隔成中部和兩側。

頦溝1對。下頜具銳利角質前緣。無須。胸腹部鱗片較體側顯著為小。側線平直。

盆唇華鯪 [Sinilabeo discognathoides Nichols & Pope]

又稱“泥鰣”“青魚”“圓青衣”,分布于海南省。

這種魚體略呈長筒形,稍側扁;頭較小,吻凸出,前端圓鈍。

口下位,新月形。吻皮及下唇均具細鋸齒形缺刻,吻皮向下蓋住上唇的中部。上唇在近口角處外露,并具細小乳凸;下唇與下頜有深溝相隔,內面有細小乳凸。唇后有淺溝相通。顏溝顯著。在顏部正中的顏溝起點之前有一橫紋,下頜具銳利角質邊緣。須2對,細小。

背鰭無硬刺,外緣稍凹,最長鰭條約等于頭長;尾鰭分叉極深。體青綠色,背部尤深,腹部乳白,各鰭灰色。

常見個體為2~3千克,最大可達5千克。

寬頭華鯪[Sinilabeo laticeps Wu & Lin]

又稱“棍子魚”,原產云南羅棱江、勐養河。

這種魚體前部近圓筒形。額部在鼻孔前略隆起,但不形成額凸。吻皮發達,蓋住上唇中部。下唇薄,具小乳凸。下頜具銳利角質前緣。唇后溝連續。

腹鰭基部起點與背鰭第3~4根分枝鰭條相對,其末端后伸超過肛門。

滇華鯪[Sinilabeo lemassoni Pellegrin & Chevey]

分布在我國云南元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直到越南紅河水系。

這種魚體較高,吻部寬比長為大,吻部前端有2列不很整齊的顯著的珠星。口下位,呈半月形。吻皮、吻側溝以及上唇、下頜與下唇的關系與典型的種沒有差異,唯上唇的邊緣有一列肉質小乳凸,側端有橫紋且分裂成多數小乳凸。

吻須細弱,頜須較發達,其長稍短于眼徑。

背鰭前鱗不整齊,且變小,但沒有無鱗的狹帶。背鰭外緣平截或微凹,末根不分枝鰭條長稍短于頭長或相等,其起點位于腹鰭之前3~4個鱗片的距離。腹鰭的起點距尾鰭基較距吻端為近,向后伸稍超過肛門。

胸鰭不達腹鰭,臀鰭不達尾鰭基,尾柄長比其高稍大或相等。

異華鯪[Parasinilabeo assimilis Wu & Yao]

又稱“油魚”,分布在珠江水系。

這種魚體長,稍側扁,背部較平直,腹部稍圓。吻前端賂尖,向前凸出。吻皮厚,向腹面伸展覆蓋上頜,與上頜分離,近邊緣有新月形區域,蒙細小乳凸,且有垂直溝裂,在口角處與上唇相連。

下唇在唇后溝前具半月形區域,也蒙小乳凸,在中部的較大,側部較細小。口下位,呈弧形。

兩頜都有薄鋒,上唇消失;兩頜連在吻皮與下唇相連處的內面,缺乏系帶。唇后溝短,平直,限于口角。

須2對,吻須粗壯,位于吻側溝的起點,口角須細弱且短,位于吻皮和下唇相連處之外側。眼小,側上位,眼后緣離鰓蓋后緣比離吻端為近;眼間隆起。鼻孔離眼前緣較近。

鰓蓋膜在前鰓蓋之后下方連于峽部;峽部寬度小于吻長。

鱗中等大,胸部鱗小,隱埋于皮下。側線平直,徑行于尾柄的 中軸。

背鰭無硬刺,基部較短,外緣內凹,第一分枝鰭條最長,其長稍短于頭長;背鰭起 點距吻端與尾鰭基約相等或較近前者。

胸鰭長稍小于頭長,后伸遠不達腹鰭基,相距約 6~7個側線鱗。

腹鰭起點仿于背鰭起點之后,后伸幾達肛門,距臀鰭起點約3個側線鱗。

肛門接近臀鰭起點之前。

臀鰭外緣微凹或斜截。其起點距腹鰭基較距尾鰭基為近。

尾鰭叉形,最長鰭條約為中央最短鰭條的2倍左右。下咽齒細長,齒冠呈斜切面,頂端側扁。鰓耙細小,呈三角形,排列稀疏。

鰾小,兩室,前室長圓形;后室細長,約為前室長的2倍。

腹膜微黑。

體側自側線以下的第二行鱗片起至背部為青黑色,有時在側線下有2~3條直行淺 色條紋,腹部乳自色或帶淺黃。

背鰭微黑.其尖端有1小黑點.尾鰭外緣微黑,其他鰭均為灰白色。

長須異華鯪[parasinilabeo longibarbus zhu lan & zhang]

分布在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和富川的賀江水系。

這種魚口角須發達,遠長于眼徑,達主鰓蓋骨前緣,上頜須至眼后緣下方胸腹部中線及其附近鱗片不埋于皮下,唇后溝斜向前中方延伸,將下唇分為兩側葉和一個中葉。

長體異華鯪[Parasinilabeo longicorpus Zhang]

分布于珠江北江段水域。

這種魚體修長,前部略呈圓筒形,后部側扁,尾柄細長。

頭部小,略平扁,頭頂平坦,眼間隔寬。吻圓鈍,向前凸出,具小珠星。吻皮肥厚,向腹面伸展,覆蓋上須,邊緣開裂,其上有直行排列的角質凸起。

口下位,新月形。上唇消失。下唇與下頜分離,下唇具較大的乳凸。兩頜具角質薄鋒。吻皮與下唇間無系帶。唇后溝僅限于口角,其間有淺溝相通。須2對,吻須粗壯,口角須細弱,陷于口角溝深處。

眼小,側上位,眼間隆起。鱗片中等大,胸部鱗片較小,隱埋于皮下。

側線平直,延伸至尾柄正中。

長鰭異華鯪[Parasinilabeo longiventralis Huang, Chen & Yang]

分布在珠江水系的賀江支流水域。

這種魚的魚鰭較長,且與異華鯪[ Parasinilabeo assimilis Wu et Yao]相比,在側線鱗的后方有一寬的褐色縱條紋;體上有不規則的斑點。

直口鯪[Rectoris posehensis Lin]

又稱“油魚”“線魚”“鳳巖魚”,珠江水系西江支流的特產。

這種魚體長,近圓筒形,背部稍隆起,腹部平直,尾柄側扁而細長。

頭小,吻尖,口下位,吻皮包蓋住上頜,邊緣淺裂成流蘇狀。上唇消失,吻皮直接與下唇相連;下唇肥厚,前緣有布滿乳凸的狹窄區。下頜與下唇分離,上頜弧形,下頜平,具銳緣。須2對,吻須短,頜須微細。

背鰭無硬刺,尾鰭深叉。體銀白色,背部灰黑,由鰓孔上角至尾鰭基部沿側線具黑色縱帶,背鰭、胸鰭及尾鰭灰黑色。

瀘溪直口鯪[Rectoris luxiensis Wu & Yao]

又稱“油魚”“油狗魚”,分布在分布于沅江、大寧河、唐崖河、西水、清江等水系。

這種魚身體細長,稍側扁。腹面稍平,尾柄較長而側扁。

頭小,背面較平,斜向吻端。吻圓鈍,向前凸出,吻皮垂向腹面蓋住上頜,有深溝與上頜分開,在近邊緣區有許多小乳凸,邊緣分裂成流蘇狀。

在口角處與下唇相連。并有一系帶與上頜相連。口寬闊,下位,呈新月形。兩頜均有角質邊緣。上唇消失。下唇邊緣凸起呈弧形,其上具有許多小凸突,常排列成橫列狀,與下頜之間有一寬而深的溝相隔。唇后溝短,僅于口角處存在。須2對,吻須較長且粗壯,其長度約與眼徑相當,頜須短小,其長度約為吻須長的五分之一。

眼較小,位于頭側上方,鼻孔稍大,位于眼前緣的前方,距離較近。

鼻中隔凸出于鼻腔外,常蓋住后鼻孔。

鰓膜在峽部相連,其間距離較寬,其寬度大于眼后頭長。鰓耙短小。下咽齒細長.側扁,齒冠斜截.頂端尖,稍彎曲。

背鰭較長,外緣內凹.末根不分枝鰭條柔軟,起點位于腹鰭之前,距吻端較距尾鰭基為近。

胸鰭寬大.且較長,其長度與頭長約相當,后伸不及腹鰭起點。

腹鰭起點約與背鰭第四根分枝鰭條基部相對,后伸幾達肛門。

臀鰭較小,外緣內凹,無硬刺,末端不達尾鰭基,起點至腹鰭起點與至尾鰭基距離相當。

尾鰭深叉形。

肛門在臀鰭起點前方,離腹鰭末端較離臀鰭起點為近。

鱗片較大,胸部鱗片變小,埋于皮下,無鱗鞘。在腹鰭基部有狹長的腋鱗.其長度約為腹鰭長的三分之一。側線完全,平直。吻端有白紅珠星,排列稀疏。體背部灰黑色帶褐色,腹部灰白色。體側鱗片后緣為黑色。各鰭灰色帶黃褐色。

變形直口鯪[Rectoris mutabilis Lin]

分布于貴州和云南等水域。

這種魚軀干部幾成圓筒形,頭尾側扁,腹部平直,而背部呈弧形。

吻圓鈍,向前凸出,有側溝,從吻端側斜向口角;吻皮下垂向腹面包圍,蓋在兩頜之外形成口前室,近邊緣部分的外表也布滿小乳凸。

伍氏盤鯪[Discolabeo wui Chen & Lan]

分布在珠江紅水河水系。

五洛河盤鯪[Discolabeo wuluoheensis Li,Lu & Mao]

分布在云南五洛河水系。

全文完

關鍵詞:

責任編輯:sdnew003

相關新聞

版權與免責聲明:

1 本網注明“來源:×××”(非商業周刊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本網不承擔此類稿件侵權行為的連帶責任。

2 在本網的新聞頁面或BBS上進行跟帖或發表言論者,文責自負。

3 相關信息并未經過本網站證實,不對您構成任何投資建議,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4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同本網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