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院士之聲”更加純粹

來源: 中工網2023-09-08 12:02:44
  


(資料圖)

近日,新版《中國科學院院士行為規范(試行)》發布。與舊版相比,《規范》新增了“禁止行為”章節,內容涵蓋禁止院士公開發表與自身專業領域無關的學術意見等多個方面。

中國科學院院士是我國科技界最高學術榮譽,是對科學家科研能力和水平的認定。院士輸出的言論,在社會上往往具有較高的權威性。無論是討論科技前沿,還是解讀政策文件,抑或是評析社會熱點,公眾往往會聽聽專業人士怎么看、怎么說,不少看法或建議還會傳導至廣泛的實踐當中去。

院士是榮譽,更是責任與使命?!兑幏丁穼υ菏堪l表意見作出明確規定,禁止公開發表與自身專業領域無關的學術意見,禁止參加與本人職務職責和專業領域無關的咨詢、評審、評價、評估、推薦等活動,禁止參加各類應景性、應酬性活動,還進一步明確了院士的職責使命,增加了“做追求真理、勇攀高峰的表率”等要求,根本目的就是要督促院士回歸學術本質,堅守學術初心,聚焦主責主業、發揮專業特長,把有限精力用在刀刃上。事實上,參加各種“站臺”式、應景性的工作,一直以來也是困擾科研工作者的突出問題之一。此次《規范》的發布,既是科學界針對現存問題進行自我監督與自我凈化,維護院士稱號的學術性、榮譽性和純潔性,也是為深受“額外工作”困擾的院士們“減負”,讓他們能夠更加冷靜清醒地面對職責與榮譽,永葆科學家本色,恪守科學家本分。

術業有專攻,院士是各自領域的頂尖專家,但不是無事不知的“百科全書”,也不是其他領域的“萬能權威”。每個人都有發表自己意見的權利,但院士之聲乃社會強音,即便在專業領域內,也應當謹言慎行。院士的每一次公開發言,不只是個人的自說自話,含金量有幾何、建設性有多少、可行性有幾分,最終都會被放在社會和人心這桿秤上去掂量?!兑幎ā钒l布后,也出現了一些爭議,這個社會需要更多真知灼見,禁止院士發表非自身專業領域的學術意見,并非營造一種壓抑的表達環境,而是為了更好發揮科技領軍人才的作用,潛心深耕于專業領域,為社會和公眾供給更多“高招”“遠見”。當前,網絡平臺上已有許多院士、醫生、經濟學家等走到屏幕前,以專業所長深入淺出地解讀相應領域的專業知識,產生了良好的社會效應。

科學探索永無止境。凡是學有所成、研有所得者,都是“沉得住氣”“靜得下來”“鉆得進去”的人。有洞見、有溫度的看法,從來不是憑空產生的,它來源于專注某一領域的潛心研究,來源于關照社會現實的理性表達。公眾更期待的是,專業權威人士能夠愛惜自己的羽毛,約束自己的言行,讓所承擔的社會責任匹配得上頭頂的耀眼光環。唯有積極發揮學術引領和明德楷模作用,積極在這個偉大時代發出中國科學家的聲音,方能不辜負老百姓心中“院士”這一稱號的崇高地位。(周磊)

來源:湖北日報

關鍵詞:

責任編輯:sdnew003

相關新聞

版權與免責聲明:

1 本網注明“來源:×××”(非商業周刊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本網不承擔此類稿件侵權行為的連帶責任。

2 在本網的新聞頁面或BBS上進行跟帖或發表言論者,文責自負。

3 相關信息并未經過本網站證實,不對您構成任何投資建議,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4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同本網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