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的樓市那真的是塌方的一年,斷崖式下跌都不能用來形容2022年樓市的低迷。首先是千億級別的房企數量減少了23家,2021年千億級別的房企數量還有43家,然而到了2022年僅剩20家千億級別的房企。也就是說2022年那這一年消失千億級別房企的數量比剩下的還要多。
這背后更可怕的現象是這些消失的千億級別的房企,它可不是單純的因為銷量下滑導致的排名下滑,而是暴雷產生的后果。如果你單純的因為銷量不佳,那2023年你還可以努努力調整一下營銷的策略,然而爆雷的那就很難脫坑了。
(相關資料圖)
所以可以預見的未來房企的數量一定會大幅度的減少,并且重組的現象會越來越多。那當然了今年難的也不僅僅是暴雷的房企,剩下的這20名千億級別的房企銷量大部分也是出現了快速下滑。
前10名的門檻兒現在已經降至1673.1億元,同比降低了41.9%。前30名的門檻已經降至507.2億元,同比降低了55.8%。很顯然留下的房企銷量也是腰斬。并且整體來看2022年全國商品房銷售面積為13.6億平方米,銷售金額為13.3萬億元,同比去年銷售面積減少了4.3億平方米。
咱們做一個假設,假設平均按一套房子100平米來測算的話,那和去年相比,那今年算是少賣了430萬套房子。而2022年的銷售金額也比2021年減少了5萬億元。五萬億元是什么樣的一個概念?去年我國餐飲業的規模也就五萬億左右。
所以到這兒你就應該知道房地產為什么是國民經濟支柱了吧,房地產這才低迷了一年,直接就干掉了一個產業的經濟規模。如果再加上土拍數據的低迷,那這個數據就更厲害了,低的就更可怕了。
首先是百強房企的拿地總規模下降了60%,這個降幅和千億級別房企減少的數量比例是一致的。畢竟房企沒有銷量,他就沒有現金流自然不敢拿地。
然后根據財政部的數據顯示,2022年前11個月,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收入為5.1萬億元,而2020年和2021年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收入分別是8.4億元和8.7億元,看似降幅不是特別大在30%左右。但是咱們要考慮到今年拿地主體的成分問題。
因為今年各大城市的土拍大部分都是以國企央企和城投公司托底為主。民營房企和混合所有制房企拿地總金額的占比只有16%和5%。所以把托底這個因素考慮在內的話,今年土地出讓金的降幅那可就不是30%能夠摟得住了。40%甚至50%都有可能。所以可以明顯的看到2022年樓市的各項數據都是在下滑的,并且下滑的比例還是非常大的,所以低迷和寒冷是毋庸置疑的。
對于2023年的樓市,我的第一關心并不是說房價能不能起穩,能不能回暖,能不能回升,而是2023年的房屋交付是什么樣的一個情況。因為2023年交付的房子大部分都是20年和21年買的,當時爆雷的現象并不嚴重。現在經過2022年樓市低迷的沖擊,爆雷的現象愈加嚴重。但是購房者的錢呢已經是交出去了,所以2023年的交付肯定是值得大家關注的一個問題,并且交付的同時還要考慮到品質的問題。
那截止到1月4日,以公示交付數據的52家房企合計交付約429萬套房子。包括保交樓大省河南在定時公布數據的同時,在1月3日新聞發布會上也披露首批專項借款200億元,支持337個已售逾期項目。河南全省已經建成交付了9500套房子。
現在雖然交付的數據在不斷的更新,但是也有很多房企由于資金壓力比較大,交付確實存在著困難,并且當下交付的房屋品質也存在著很多維權的現象。并且根據易翰智庫統計的數據來看,8-11月份單月房屋面積的竣工同比增速是在快速下滑的。所以這樣來看2023年想要完成保交樓對于房企的政策支持,可能還需要加碼和落地。
并且這種政策支持可能還是主要針對于頭部房企。因為根據數據來看頭部房企前20名的房企交付規模就占據了全國重工規模的50%以上。所以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保交樓做的好不好,就得看頭部房企交的好不好。所以真的希望2023年多一些交付少一些被逼無奈的維權。
關鍵詞:
版權與免責聲明:
1 本網注明“來源:×××”(非商業周刊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本網不承擔此類稿件侵權行為的連帶責任。
2 在本網的新聞頁面或BBS上進行跟帖或發表言論者,文責自負。
3 相關信息并未經過本網站證實,不對您構成任何投資建議,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4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同本網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