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熱門:精裝房變“驚裝”房 市場亂象為何屢禁不止?

來源: 看看新聞Knews2023-03-20 17:53:05
  

近年來,多地出臺精裝修政策,要求大部分住宅交付應是全裝修,一時間,“精裝”推廣鋪天蓋地。不過,精裝修房屋質量問題卻時有發生。

位于上海寶山區的“大華朗香公園里”上個月剛剛交付。新房以簡裝銷售,在原本每平方米6萬多的房價外,搭售總價6-12萬不等的裝修升級包。但最近不少業主來電反映,上月剛剛交付的精裝新房不僅存在不少裝修問題,甚至連水、電、地暖都無法正常使用。

業主黃先生告訴記者,他購買的是一套127平米的3房,為了讓新房裝修升級為精裝房,黃先生向房產開發商支付了45萬家具費用和近12萬元的裝修升級包。然而在交付當天,黃先生竟發現房屋意外頻發。房間的插座一插電就燒掉、開門面板里面的電線全部裸露在外、柜子的腳斷了、部分家具出現裂痕、席夢思上有兩個窟窿、浴室花灑沒有配噴頭、地漏下方是實心水泥,黃先生說,房雖然是交了,但現在無法入住。除了黃先生家,還有其他業主反映家里的地暖有漏水問題。開發商修過幾次,但仍然無法解決問題。


(資料圖片)

同樣的問題還出現在嘉定馬陸的金地嘉悅灣,年初時提前7個月交付,但拿到精裝修房后卻讓業主們著實受驚。插銷脫落,地漏堵塞,外墻松動等情況比比皆是。

事實上,“驚裝房”亂象早已不是新鮮事,但消費者面對精裝房質量欺詐,常常面臨維權難的問題。例如常出現的水電排線混亂、軟裝偷工減料、材料不環保、細節不到位等問題,因為大多涉及隱蔽工程,不僅不易察覺,也很難認定。比如常見的漏水問題,是房子建設問題還是裝修問題,責任比較難劃分;不同價格應該對應什么樣的裝修標準也很難認定。在中國裁判文書網進行檢索,相關民事案件超過1.4萬件。

近年來,全國多地都出臺了商品房精裝修的標準,明確要求樣板間的裝修標準應與預售方案中所列的清單內容保持一致。不過,仍有部分開發商枉顧誠信,通過多種方式“套路”消費者。

“驚裝房”亂象為何屢禁不止?消費者又該如何避坑?長期關注房地產市場發展的宋安成律師在接受看看新聞Knews的采訪時表示,在一手房限價背景下,房地產商利用精裝修這個名頭,先變相提高備案價格,再進行減配交付,以此完成實際上的“漲價”,逃避政策監控。而在購房合同中,開發商往往會模糊裝修細節,等交付時消費者發現問題,再來維權為時已晚。

以上海普陀的“天元府”一期住宅為例,去年9月開盤認購時,銷售對于新房的描述是“標準裝修,合同中也注明了裝修成本不低于3000元每平方米,但實際的樣板房卻貨不對板。面對消費者質疑,該樓盤購房銷售就透露,樓盤本來想從單價 9萬6千元每平方米 漲到10萬2千元每平方米。如果能夠漲價,會按照3000元每平方米標準裝修。而按現在的售價,裝修標準超過3000元每平方米會降低利潤。

如何治理精裝房亂象,宋安成律師建議,首先,精裝修是否合格不能由開發商自說自話,有關部門應盡快出臺相關管理辦法,規范住宅全裝修交付中的價格體系、裝修標準、責任認定、售后服務等系列問題,并制訂賠償方案,也要制訂精裝修驗收標準,并將精裝房的驗收納入備案管理;其次,要強化樣板房的管理,開發商設置的樣板房是消費者購房的重要參考,也是監督裝修質量的有力依據,開發商的樣板房在交房后半年內不能拆除,消費者收房后可以進行比對。對于違規開發商可依法進行處罰,并列入失信黑名單,一旦進入黑名單,今后在土地競拍、行政許可等方面予以限制。

同時,宋安成還提醒消費者,在簽署預售合同時,消費者一定要有自我保護意識,在預售合同中,要求開發商詳細列出“精裝修清單”,寫明瓷磚、地板、電器開關、整體櫥柜等主要部分的材料、品牌等內容,并約定賠償責任。此外,各地監管部門也應抓一批典型案例,加大檢查和懲罰力度,嚴厲處罰開發商偷工減料、粗制濫造、虛假宣傳等行為。

(看看新聞Knews 彭曉燕 陳昱卉)

關鍵詞:

責任編輯:sdnew003

相關新聞

版權與免責聲明:

1 本網注明“來源:×××”(非商業周刊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本網不承擔此類稿件侵權行為的連帶責任。

2 在本網的新聞頁面或BBS上進行跟帖或發表言論者,文責自負。

3 相關信息并未經過本網站證實,不對您構成任何投資建議,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4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同本網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