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介費,要降了!

來源: 胖兔財經2023-05-09 19:53:51
  

剛剛住建部、市場監管總局聯合印發意見:

要合理降低二手房中介住房買賣和租房服務費用!

管理手段也一并推出,我摘錄了最核心的三點如下:


(資料圖)

再三研讀,條條都是狠招。

第一招,登記造冊。

意味著只要做中介,就必須實名上網,相當于在監管部門留了“案底”,給不良中介上了緊箍咒,可能一次重大違規,永久除名。

第二招,給“費率模式”制定方向。

鼓勵高成交、低費率,而不是現在的“按一定比例付費”,像北京某中介定價,500萬是2.7%,1000萬還是2.7% 。

兩者服務沒什么差距,但成本卻高出一倍前兩天,一個讀者跟我說,一套1500萬的房子,一次性要支付近40萬中介費,相當于一臺奔馳GLC,晚上心臟疼,睡不著覺。

最后一招,不得發送商業性短信和撥打商業性電話,這簡直是全民普惠政策

我曾測試過,只要從網上主動用電話號碼聯系一個中介,那么接下來很長一段時間,每天平均接受到3-5人的致電……

我一個專門做全國調研的手機號,基本每天處于被打爆的狀態……因為電話一經泄漏,就變成了數字資產,不僅在中介門店、機構內部,更是在全市來回倒賣。

一手200塊錢,二手100塊錢,三手50,以此類推,前段時間在武漢考察,一個中介笑瞇瞇跟我說。

有人說想法容易,落地難……

為此,我還特意請教了一個內部人士,他說這個很簡單,只要有中介敢給你打電話,你就舉報,中介實名后一查一個準,不用罰中介,直接罰機構和門店就行……

在國內,只有想不想管,沒有能不能成。也對,想當年二手房指導價,多少人分析是反市場的另類,到最后也不也是一紙政令,生死兩茫茫

那么到底為何在這個節點,要大棒輪向中介呢?這個是值得思考的。

其一是天下積怨已久。

一直以來,地產中介備受詬病,兩頭吃差價、發布假房源假新聞、制造房價上漲焦慮、謊騙購房者、電話騷擾……

當然最重要的就是,幾萬到上百萬的中介費,不被認可,就連張杰和謝娜,前段時間買6000萬的房子,也陷入了118萬中介費的跳單風波。

消費者不傻,房價越高中介費越高,長期以往肯定會厭惡,有錢人更是這樣,不怕東西貴,就怕東西不值當。

其二,中介服務價值式微。

之前中介手中最大的籌碼,并不是跑腿做成交,而是“信息差”,一個中介手上有真實的好房源,就是最大的競爭力。

但現在互聯網平臺正在抹平信息差,就連官方也在努力打造“無中介”業主直售平臺,剛剛北京大興,試點業主直售,意在徹底讓房源信息與中介機構脫鉤。

過去政府是沒能力驅動房地產信息產業化,造成中介機構對二手房市場進行壟斷,但現在已經有了足夠的技術支持,時機恰到好處。

其三,為了成交。

對于樓市,現在最大的制約就是購買力。

如果房價降了會出事,那么唯一的方法就是降低購買成本,促使成交。

大概從年后開始,所有政策都在圍繞著降低購房成本做大力整頓,先是讓銀行把利率降下來,后降低成交稅費,之后是公積金、帶押過戶、現在是中介費。

一切對房產成交產生阻力的困難,無論大小,均被清除,這是小棋,也是大局。

這三點原因,可以歸結于一個本質:

無論是房東直售平臺,還是對中介機構定向監管,其實本質都是在破除壁壘,對“反壟斷”進行輪番炮擊。

最后的結果,會不斷倒逼中介行業進行修正,加速從業者“內卷”,卷服務卷品質,用血腥的革命,換得整個行業以及買房人的利益。

很多人在后臺問我,未來中介會消失嗎?

準確的答案,不會。

我給大家講個故事,也是前段時間遇到的,一個通過政府直售平臺買了房子的人,特別后悔。

因為交了鑰匙才發現,主臥柜子后面墻體裂和樓板有裂縫,定制家被浸泡過的,最夸張的是櫥柜下還有老鼠洞……

買家再去找賣家,已經找不到了,打電話也不接,合同也沒有關于類似維修的約束,找政府平臺,人家根本不管。

這時候中介在場的第三方證明,反而是救命稻草。

政府只能提供信息平臺,但永遠不可能對每一套房提供監管服務,不是沒能力,是成本太高了。

所以中介不會消失最根本的邏輯,是買賣雙方無法建立“深度信任”基礎。這也是從2021年開始,各地推行無中介模式推行不下去的真實原因。

參考美國經紀行業變遷,中介最后的形態,只能是不斷升級成資產配置顧問。

從選籌、價值分析、驗房防坑,全維度代理顧問,而且是分買方代理,或者賣方代理。

是否能走到這一步,或者根本走不到,誰都說不準了。

但接下來對于全國中介來說,無疑是晴天霹靂。

一個中介在朋友圈寫道,剛從2022年寒冬中熬出來,身子還沒捂熱,馬上陷入另一個寒冬……這活還能干得下去嗎?

關鍵詞:

責任編輯:sdnew003

相關新聞

版權與免責聲明:

1 本網注明“來源:×××”(非商業周刊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本網不承擔此類稿件侵權行為的連帶責任。

2 在本網的新聞頁面或BBS上進行跟帖或發表言論者,文責自負。

3 相關信息并未經過本網站證實,不對您構成任何投資建議,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4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同本網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