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速看:GDP增長企業利潤下降,一場大洗牌在所難免了!

來源: 郎club2023-06-14 07:43:46
  

導讀:為什么很多企業倒在了疫情之后?為什么GDP在增長,而企業利潤在下降?為什么M2這么高,但PPI\CPI卻一直走低?制造業投資高增速,換來的是可能是一場行業大洗牌。企業終于等到夏天,卻發現寒冬似乎還未過去……


(資料圖)

1、"過剩"是魅影,可惜從未離去

期貨市場上,最近出了一個明星品種:純堿。

純堿兩個月從2500跌到1500。實盤大賽,賺錢翻倍的,做空的都是純堿。

2022年純堿總需求為3063萬噸,總供應不到3000萬。

可到了2023年一年,就要增加500萬噸新產能。

明擺著庫存過剩,空頭邏輯清晰,

而邏輯背后,隱藏的是資本。

純堿生產企業,有哪些躲過了這一劫?

在唐叔寫作的這一刻,遠在內蒙古阿右旗塔木素,總投資211億元的純堿新產能,依然如火如荼。

再看苯乙烯,上承原油,下接橡膠塑料的工業味精。

兩個月跌了2000!從8600跌到6500,如果算上去年高點,苯乙烯已經半價大甩賣。

7月份,浙石化、安慶和寶豐新增裝置的投產,算起來超過60萬噸的航母級產能就不下2個。

如果說苯乙烯的產能,是猛虎下山。

那PDH的產能,更是規劃一時爽,投產萬般難。

未來5年內,中國PDH的新增產能至少在2000萬噸/年以上。

生產的是,丙烯,聚丙烯塑料,汽車產業鏈和餐飲業都會用。

但是PDH的唯一的生產原料丙烷,定價權是美國和中東,操盤手在新加坡。

供需兩端價格錯配,兩年了,PDH企業幾乎全線虧損。

如果要唐叔再列舉,汽車、鋼鐵,尿素,乙二醇,鎳……都是如此。

2、救房市易,救過剩難

過剩用于是相對的,因為硬幣的另一面是需求。

如果這產能大擴張的天,大家的消費撐不住。

第一、樓市將老百姓70%的流動性鎖死了。

居民收入在GDP中的占比,本來就不理想。

目前中國居民可支配收入占GDP比重的40%左右,比世界平均水平低十幾個百分點。

第二、全球經濟由強轉弱,海外利率高位盤整,通脹高位盤整,老外買耐用品不如存銀行吃利息,對于國內產能也是雪上加霜。

這就是分析師嘴里經常說的:內在驅動不足,外需走弱。

有解決方案嗎?

至少不要相信拯救房地產,可以拯救過剩產能。

孟曉蘇說:中國經濟出現下行趨勢,正是因為實行了對房子的限購。

6月12日,任澤平再發文《該不該救樓市》:已經不是要不要救樓市救經濟了,而是怎么救,怎么盡快大力度救。

可昨天的新聞,結婚率創1979年來新低,一孩生育率跌到0.5。

拯救房地產,不是又拯救一個過剩產業?

3、民企制造業處境更堪憂

不可否認,制造業投資是經濟核心驅動力。

“告別房地產,擁抱制造業”邏輯清晰。

但制造業的天花板又在哪里?

產能過剩,對國企業影響不大。

要命的是民企。

國企,該投資的繼續投,該生產的繼續生產,完成“穩增長”任務,有一定的緊迫性。就像22的鋼材,價格再跌,最多電爐鋼躺平,大國企仍然繼續生產。

民企制造業呢?投下的錢,欠下的債,產能開不起來,銀行都要抽貸、斷貸、壓貸。

除非消費回到一個合理的增速。

不然用不了多久,就要來一場制造業大洗牌了。

本文作者:唐韻 (有情懷的產業分析師,專注發現產業鏈風險價值。)

關鍵詞:

責任編輯:sdnew003

相關新聞

版權與免責聲明:

1 本網注明“來源:×××”(非商業周刊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本網不承擔此類稿件侵權行為的連帶責任。

2 在本網的新聞頁面或BBS上進行跟帖或發表言論者,文責自負。

3 相關信息并未經過本網站證實,不對您構成任何投資建議,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4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同本網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