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中新經緯8月21日電 8月17日上午9點,一場圍繞網約車“聚合生態區域發展”的小型座談會正在召開,廣州市人大代表、協會秘書長、業內專家、企業代表等悉數到場。
高密度的交流中,華南理工大學張全副教授指出了目前網約車市場存在的隱憂,“只有幾家頭部網約車平臺擁有真正意義上的用戶端APP,其他所有傳統交通運輸企業及出租車企業并沒有利用自有APP接客的能力”。
能獲客是參與市場競爭的核心門檻,而網約車時代,線上才是打車現場。市場的獲客邏輯早已不再只是場站拼時間。
如何數字化、如何走到巨大的流量池前與用戶面對面交流,是各家出行企業首要攻克的課題。而這恰恰是傳統交通運輸企業及出租車企業的軟肋——沒有數字化技術,資本薄弱,缺乏互聯網思維,導致他們甚至很難拿到一張入場券去參與市場競爭。
傳統出行企業遭遇的危機,本質上不是出行服務品質的優勝劣汰,更像是數字技術的海選淘汰賽,即誰的模式有數字化優勢,誰先進場。
厘清這樣的標準后,或許需要換個視角來看:從出行需求端來講,盡管眼下他們的線上生存能力弱,但考慮到出行市場的長期良性發展,我們未必離得開這一批扎根各地的傳統出行企業。因為不論線上還是線下叫車,最終都要回歸到實體的人、車、路環境中完成交易、運輸。而無可否認的是,很多傳統出行企業是這方面的“老師傅”,甚至更細分領域的特長生。
一場優勢互補的合作促成共贏生態雛形的形成
與其沉默地看著“老師傅”消失,不如做伸手遞一把梯子的人。無論從哪方面看,這都將是多方共贏的局面。
關鍵詞:
版權與免責聲明:
1 本網注明“來源:×××”(非商業周刊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本網不承擔此類稿件侵權行為的連帶責任。
2 在本網的新聞頁面或BBS上進行跟帖或發表言論者,文責自負。
3 相關信息并未經過本網站證實,不對您構成任何投資建議,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4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同本網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