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是很羨慕別人能做更復雜的電路,也不知道復雜電路的挑戰(zhàn)點在哪里,并不知道電路設計的時候有哪些關鍵的注意點。總是憑著自己的喜好和感覺進行電路設計,結果自然不盡如人意。當時互聯(lián)網還不發(fā)達,網上能找到的資料還非常少,也沒有學習途徑。
(相關資料圖)
當時很搞笑的一個事情:我去問一個比我年長的工程師:為什么別人的電路板上面有蛇形走線?他也一直沒有從事過射頻或者高速數(shù)字電路的設計,很懵的回答我:“不知道啊,估計是為了防止信號輻射出去干擾其他信號。因為都是高速的信號,所以速率越高越容易輻射。”(這個答案自然是錯誤的)于是,我鬧了個笑話:把一個FPGA的電路板上面速率最高的信號(時鐘)走了蛇形走線。這是典型的不懂原理,盲目模仿的笑話。很慶幸的是我在還算年輕的時候,帶著我的各種困惑離開了第一份工作,去了“華為”,帶著我的硬件夢想:要做更高級的硬件,更復雜的硬件,更可靠性的硬件,做更值錢的硬件。
大廠最大的優(yōu)勢就是有很多的歷史積累,并形成了“規(guī)范”、“指導書”、“checklist”。特別是我剛入職的那段時間,整個公司都在“規(guī)范”運動,什么都寫規(guī)范,人人都寫規(guī)范,什么任職、績效、技術等級都看規(guī)范。(大公司用KPI來引導,容易搞成“運動”)。大家都不分青紅皂白的遵循“規(guī)范”,其實有很多問題:當時,原理圖評審的時候,聽得最多的就是“規(guī)范就是這樣寫的”,這里面有一些問題:
1、寫規(guī)范的人不一定水平高,或者寫得不細致,如果出現(xiàn)錯誤那就更是害人了。
2、規(guī)范有時抑制了開發(fā)人的思維,什么都按照規(guī)范來,不一定適合實際的設計場景;例如我需要低成本設計,但是規(guī)范強調的是高質量,就不一定適用。
3、有了規(guī)范之后,也會導致部分開發(fā)人員不思考,例如晶振要求在50MHz以上,放pF級的電容進行電源濾波,而低于50MHz的不用。大家都不想為什么,自然也不知道為什么;這條內容制定的依據(jù)是什么?試驗結果、仿真結果、還是有案例,并沒有詳細的描述;再例如網口變壓器防護,室內室外,按照各種EMC標準的設計要求直接照著畫就可以,但是很少有人想為什么,也不知道測試的結果怎樣,等實際碰到困難時就束手無策了。的確,這樣簡單的規(guī)則形成的規(guī)范,在有的時候提高了工作效率和產品質量,但是工具也發(fā)達,人也就越退化,這是必然。
4、有些器件的選型,不適合寫規(guī)范,因為器件發(fā)展太快,有可能等你規(guī)范寫好,器件都淘汰了。例如:在X86處理器進入通信領域了之后,處理器選型規(guī)范就顯得多余。
規(guī)范確實能帶來好處,工程師如果嚴格遵循規(guī)范則很少會出一些低級錯誤,從而提高了開發(fā)的基礎質量。規(guī)范帶來的壞處,也就是工程師有時不思考原理,總是去尋找規(guī)范。但是,并不是所有工作都適合用規(guī)范來約束。硬件工程師要能跳出“參考電路”、跳出“規(guī)范”,從原理思考問題和設計。
正是由于我在第一份工作主要做技術預研項目,雖然電路復雜度沒有那么高,但是做的往往都是一些行業(yè)空白,需要尋找技術斷裂點,所以培養(yǎng)了很多獨立思考的工作習慣。看到一堆規(guī)范的時候,往往希望了解其制定該規(guī)范的依據(jù),寫作思路,物理原理。有時看到一些規(guī)范就會思考背后的原因,也會發(fā)現(xiàn)一些規(guī)范本身的錯誤和不合時宜。時間久了,隨著知識體系越來越完備,了解到電子元器件的微觀結構,物理原理。在硬件的知識架構中,逐步形成了一種用物理原理去解釋工程規(guī)范的思維方式。
為了幫助工程師,特別是年輕工程師快速提高,避免大家盲目模仿、盲目迷信設計規(guī)范。通過不斷的學習,提升認知,達到“能夠用物理原理去理解工程現(xiàn)象,能夠理解地使用設計規(guī)范”。我們最終希望大家能夠最終能夠把原理與工程結合,明明白白的做開發(fā)。這樣設計出來的硬件質量高,問題少,即使有問題也能夠快速分析和解決。
硬十計劃出版一系列書籍,解答大家工作過程中的一系列困惑。不是簡單的理想化設計電路,也不是刻板的遵循規(guī)范。所以我們這一系列書希望能夠把一些技術細節(jié)講解清楚,最終歸納總結成為規(guī)范、checklist、案例。
雖然第一本書的內容只是無源器件的內容,但是希望大家通過這本書的學習,能夠掌握這種思維方式,融會貫通到整個硬件設計。
所以本書的寫作的過程經歷了很多階段,包括風格、形式、側重點都經過多次推翻重構,最終硬十團隊與北大出版社的編輯團隊,在多次研討之后,決定采用“十萬個為什么”的問答形式,以問題觸發(fā)來逐步解答問題。因為我們日常開發(fā)過程中就是一個在原有知識體系中不斷添磚加瓦,解答問題的過程中逐步構建一個更完整深入的知識體系。所以整本書按照“阻”“容”“感”的三個章節(jié),逐步解答電阻、電容、電感三個無源器件,大家日常工作中常常碰到的問題。這也是平時《硬件十萬個為什么》公眾號所發(fā)布內容的方式,解答大家工作中碰到的一些困惑的問題。這樣每個知識點非常聚焦到具體解答大家的問題。
問題解答的形式,可以讓每個小節(jié)都自成體系,讓大家可以利用碎片的時間讓一個問題的解答閉環(huán)。由于硬件知識體系非常的龐雜,如果想讓整書顯得系統(tǒng)化,則會讓閱讀者索然無味,這也是市面上一些講解器件選型類書籍的弊病:追求大而全、追求體系完整,形成大段的表格,而其中很多知識點是平時工作很少涉及的。
這樣整本書會顯得體系化不夠,但其實每個問題之間有關聯(lián)性和承接性。我們在解答一個個問題的時候,也逐步理順了問題與問題之間的先后關系。例如在電阻寫作的過程,是從基本原理起步,然后解答在“電阻器如何實現(xiàn)物理概念中的電阻”的時候,引發(fā)思考可以問出一系列關于電阻材料、參數(shù)、工藝等一系列的問題,在搞清楚電阻的內部結構,具體特性之后,解答關于器件失效、失效機理等一系列可靠性相關問題,那么可靠性的問題也跟器件的使用相關,電阻如何用?用在哪?注意事項,等等問題也隨著這個意識流被引出。基本的原理都被解釋清楚了,這時我們再去看電阻的規(guī)范,則百川歸海,形成一個完整的認知,完整的知識體系。
電容的情況跟電阻還有非常大的不同,雖然同為無源器件,但是不同的電容之間,材料、工藝、原理、特性都差異非常之大。所以對于電容來說,我們重點介紹大家日常最多使用的MLCC、鋁電解電容、鉭電容、高分子聚合物電容。在講解具體電容的時候,按照分類進行講解。這些的電容雖然都是電容,但是其原理不同,導致參數(shù)、特性、可靠性、用法、生產工藝等都有很大的差異。在寫作的過程中,我們的一些講解按照電容種類分道揚鑣了。
電感的章節(jié)寫作我們延續(xù)了電阻的寫作思路。但是電感涉及的專業(yè)領域,會與具體應用比較有強相關。所以我們的電感章節(jié)寫的比較簡略,具體的電源設計、射頻設計中涉及到的電感選型計算都沒有在本書進行展開。并且也沒有涉及變壓器的講解。同時我們將磁珠的使用以及規(guī)范也融入了電感的章節(jié)。
硬十平時發(fā)的文章已經形成了很多系列,例如:電源系列、可靠性系列、華為研發(fā)系列等等,也都整理成合集,便于大家閱讀。硬十這么多年來的積累,也是很多朋友敦促和鼓勵之下,我們完成了相關內容《無源器件篇》。但是這個可能只是我們萬里長征的第一步。我們還有很多內容需要整理成書。但是這個過程必然是艱辛的。
在寫書的過程中,幾位作者真的是付出了很大的心血,北大出版社的幾位編輯也是給予了很大的幫助和指導。有時為了扣一個細節(jié),需要去閱讀很多的內容;有時為了梳理一個思路,展開了很激烈的討論;有時為了一個字一個標點符號,反復修改反復推敲。由于平時還有開發(fā)任務,所以團隊成員為了這本書的完成也是額外付出了很大的努力。2020年的那場疫情,讓我靜心的坐在家里,認認真真的思考這本書到底寫成什么樣。也是在反復雕琢的過程中,總體的思路也在逐步的優(yōu)化和改進。當書稿基本完成之后獲得的那種成就感,不得不感慨古人寫書那種嘔心瀝血也要著書立說。司馬遷被處以宮刑,在形體和精神上給了他巨大的創(chuàng)傷。出獄后任中書令,他忍辱含垢,發(fā)奮繼續(xù)完成所著史籍,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前后經歷了14年,創(chuàng)作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司馬遷的那種歷史使命感應該是感染著每一位寫書的中國人。
我覺得我們硬件十萬個為什么團隊,一邊做項目,一邊做知識分享,才能把硬件知識分享做好。硬件知識日新月異,我們只有不斷地投入到項目中,自我提升,才能產生更多的案例和知識積累。這也是我們團隊獨特的優(yōu)勢。一開始創(chuàng)業(yè)肯定是以賺錢為主要目的,但是我個人覺得,對于我來說賺多少錢已經真的不重要了,把想做的事情做好,做完美,做成功才是更重要的。所以我們也會持續(xù)的投入到后續(xù)的系列書籍、課程、視頻的制作中,形成一個完整的知識體系,構建硬十的知識帝國。
這個過程中也會邀請和吸納國內知名的工程師專家共同投入,為大家奉獻好的內容。同時,也限于我們的能力和精力有限,過程中難免有錯漏,希望大家通過公眾號和微信及時反饋給我們,讓我們做得更好。
最后還要感謝所有關注硬十的朋友這么多年對我們的大力支持,平時對我們的關注、認可、信任、包容。
想了了解這本書的更多詳情,請掃描進入,或者點擊《閱讀原文》進入
關鍵詞:
版權與免責聲明:
1 本網注明“來源:×××”(非商業(yè)周刊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本網不承擔此類稿件侵權行為的連帶責任。
2 在本網的新聞頁面或BBS上進行跟帖或發(fā)表言論者,文責自負。
3 相關信息并未經過本網站證實,不對您構成任何投資建議,據(jù)此操作,風險自擔。
4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同本網聯(lián)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