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商證券:新船造價指數創新高 船舶央企持續受益“量價齊升”

來源: 智通財經2023-08-03 15:23:53
  

智通財經獲悉,浙商證券發布研究報告稱,上半年我國新接訂單量同比增長68%,新接訂單占全球73%市場份額。2023年1-6月,1176家規模以上船舶工業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2767.1億元,同比增長24%;利潤總額95億元,同比增長187.3%,船舶企業收入利潤大幅增長。2023年二季度中國造船產能利用監測指數(CCI)為798點,10年來首次接近800點,創近年來新高。2022年11月以來,市場持續打造“中國特色估值體系”,船舶制造央企隨著盈利能力正逐漸進入上升區間,有望率先受益。

重點標的:中國船舶(600150.SH)、中船防務(600685.SH)、中國動力(600482.SH)、中國海防(600764.SH)、亞星錨鏈(601890.SH)、中國重工(601890.SH)。

浙商證券主要觀點如下: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2023年上半年我國新接訂單量同比增長68%,新接訂單占全球73%市場份額

根據中國船舶工業行業協會數據顯示,1-6月,全國造船完工量2113萬載重噸,同比增長14.2%;新接訂單量3767萬載重噸,同比增長67.7%。截至6月底,手持訂單量12377萬載重噸,同比增長20.5%,比2022年底增長17.2%。1-6月,我國造船完工量、新接訂單量、手持訂單量以載重噸計分別占世界總量的49.6%、72.6%和53.2%,較2022年底分別增長2.3、17.4和4.2個百分點,國際競爭優勢明顯。

全球造船市場不斷向頭部集中。造船完工量前10家企業集中度為67.9%,新接訂單量前10家企業集中度為61.3%,手持訂單量前10家企業集中度為62.0%。我國分別有5、7、5家造船企業位居世界造船完工、新接訂單和手持訂單前10。

船企收入持續提高,中國造船產能利用檢測指數保持增長

2023年1-6月,1176家規模以上船舶工業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2767.1億元,同比增長24%;利潤總額95億元,同比增長187.3%,船舶企業收入利潤大幅增長。2023年二季度中國造船產能利用監測指數(CCI)為798點,10年來首次接近800點,創近年來新高。與去年同期700點相比,提高98點,同比增長14%;與一季度772點相比,提高26點,環比增長3.4%。重點監測造船企業手持訂單充足,生產任務飽滿,產能利用保持較好水平。

新造船價格創2009年以來新高,2.3萬TEU集裝箱船自2020年底累計漲幅58%

2023年上半年,我國緊抓新船市場輪動的機遇,鞏固主流船型優勢地位。抓住油船市場恢復上行的有利時機,新承接蘇伊士型、阿芙拉型和MR型等各類油船訂單1144.8萬載重噸,占同型船全球總量的74.6%;散貨船和集裝箱船新接訂單量分別占全球總量的88.4%和55.6%。新承接43艘汽車運輸船訂單,占全球總量的97.7%。

6月底,新造船價格指數達到170.9,實現連續5個月增長,較年初增長5.6%,創2009年以來新高;根據中國船舶報數據顯示,截至5月底,多款細分船型價格穩中有升,其中2.3萬TEU集裝箱船報價2.25億美金/艘,相較2020年底累計漲幅58%,船價持續維持高位;其余VLGC、成品油船、PCTC等市場熱門的船型船價明顯上漲,帶動整體市場繼續增長。市場的需求依然可觀,未來在航運減排加速的背景下,將繼續維持高位的基礎。

打造“中國特色估值體系”,船舶制造央企有望率先受益。

2022年11月以來,市場持續打造“中國特色估值體系”,船舶制造央企隨著盈利能力正逐漸進入上升區間,有望率先受益。2023年2月1日上午,溫剛正式履職,成為中國船舶集團有限公司的第二任董事長,后續企業提質增效有望加速,旗下上市公司估值和利潤獲雙提升。

風險提示:航運恢復不及預期、原材料價格波動等風險

關鍵詞:

責任編輯:sdnew003

相關新聞

版權與免責聲明:

1 本網注明“來源:×××”(非商業周刊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本網不承擔此類稿件侵權行為的連帶責任。

2 在本網的新聞頁面或BBS上進行跟帖或發表言論者,文責自負。

3 相關信息并未經過本網站證實,不對您構成任何投資建議,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4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同本網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