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上市公司財報披露落下帷幕,持牌消費金融上半年業績也在近日揭曉。整體來看,持牌消費金融公司上半年業績向好,可查到半年業績的20家機構里,有12家營收、凈利潤同比雙增。
(相關資料圖)
從增速上看,頭部機構增速明顯緩于腰部機構,招聯消費金融和螞蟻消費金融凈利潤同比出現了負增長。此外,中上梯隊的消費金融機構和尾部中小消費金融機構的差距仍在擴大,尾部中小機構在日趨激勵的競爭中仍面臨發展困境。
促消費政策頻出、機構降本增效等因素助推上半年持牌消費金融業績總體向好。行業專家對記者分析指出,消費金融行業競爭日漸激烈是不爭的事實,隨著網絡效應的加大,馬太效應加劇。頭部消費金融未來的發展重點是打造自身的競爭優勢;而中小消金想要突圍,還要在擴充流量、加大引客力度上做文章。
整體業績向好
持牌消費金融在促消費的政策暖風下迎來一個好財年。今年上半年,披露了業績數據的20家機構中,營業收入均實現正增長,僅3家凈利潤負增長,12家實現營收、凈利潤同比雙增長。
其中,有9家機構營收超過10億元,招聯消費金融以93.66億元蟬聯營收榜榜首,馬上消費金融、興業消費金融緊隨其后,營收分別為78.66億元和55.37億元,同比分別增長37.98%和16.23%;凈利潤超過10億元的有3家,招聯消費金融以半年18.62億元居首,緊隨其后的依然是馬上消費金融和興業消費金融,凈利潤分別為13.46億元和12.64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30.48%和9.91%。
此外,中郵消費金融營業收入32.94億元,同比增長11.93%;凈利潤2.50億元,同比增長30.89%。海爾消費金融總營收為10.24億元,同比增長33.10%;凈利潤為1.57億元,同比增長22.76%。
從總資產看,僅晉商消費金融、建信消費金融不到100億元。螞蟻消費金融以1971.04億元總資產超過招聯消費金融的1732.40億元,成為行業第一。資產在500億元以上的還有興業消費金融、馬上消費金融、中銀消費金融、中郵消費金融。
浙江大學國際聯合商學院數字經濟與金融創新研究中心聯席主任、研究員盤和林對記者表示,國家政策對消費金融的支持,消費者對消費金融產品的接受度提高、需求旺盛,以及技術進步帶來的服務創新和體驗改善等原因促使持牌消費金融上半年業績整體向好。
上半年持牌消費業績普漲,主要還是因為疫情防控措施優化,消費需求釋放,并在之后保持了較好的韌性,從而拉動了消金機構業績增長。星圖金融研究院研究員武澤偉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各地“穩增長、促消費”政策頻繁推出、各機構推進數字化改革降本增效也是機構業績攀升的重要原因。
博通咨詢金融業資深研究員王蓬博對記者分析指出,業績普漲有幾個原因:一是國家一直在推出促消費政策,也在逐步給消費金融機構放寬部分行業的門檻限制;二是消費金融機構自身也在不斷地推出新產品引導市場需求,尋求新的推廣渠道;三是合規科技的進步,帶動了消費金融公司成本下降。
頭部機構增速放緩
不過,從增速上看,頭部機構業績增速明顯緩于腰部機構。資產增速前三分別是南銀法巴消費金融、寧銀消費金融和螞蟻消費金融,今年上半年總資產分別較2022年末增長397.28%、126.49%和85.54%。
營收和凈利潤增長最快的仍是南銀法巴消費金融和寧銀消費金融。上半年,南銀法巴消費金融營收10.11億元,同比增長2097.83%;凈利潤0.47億元,同比增長154.57%。寧銀消費金融上半年營收7.26億元,同比增長633.33%;凈利潤0.91億元,同比增長384.38%。
總體上看,在資產超500億元、半年營收超30億元的頭部機構中,營收增速超過30%的僅1家,凈利潤增速超過100%的僅2家。此外,招聯消費金融和螞蟻消費金融凈利潤同比出現了負增長。
招聯消費金融相關人士對記者回應稱:“2023年上半年,面對復雜形勢,我司主動前瞻風險,持續穩健經營,加強整體資產結構調優,推動降本增效管理升級,實現規模、效益、質量的均衡發展。年初以來,消費成為擴大內需、拉動經濟的關鍵引擎之一。我司積極響應政策號召,以科技助力減費讓利幅度提升,切實提升普惠服務質效。”
武澤偉認為,頭部機構增速放緩可能有多重原因:一方面,消費金融行業市場發展空間廣大,不少金融機構都躍躍欲試,導致消金市場競爭越發激烈,即使是頭部機構也面臨著客戶流失的壓力。另一方面,隨著監管逐步趨嚴、貸款利率下行,消金機構的利潤空間也逐漸被壓縮。此外,去年同期基數較高可能也有一定的影響。
王蓬博指出,頭部機構增速放緩主要有三方面原因:一是行業競爭仍然十分激烈,特別是到了存量市場之后,對用戶爭奪十分激烈;二是頭部機構資金盤比較大,特別是螞蟻消金剛成立兩年,連續增資,要逐步消化市場變動,帶來用戶和商戶損耗;三是可能在利潤統計模式和口徑上有所差異。
分化仍在持續
雖然持牌消費金融上半年業績總體向好,但也不得不看到,中上梯隊的消費金融機構和尾部中小消費金融機構的差距仍在擴大。從資產增速看,有3家總資產增速為負,分別為湖北消費金融(-0.02%)、陽光消費金融(-8.24%)、錦程消費金融(-10.54%)。
從凈利潤角度也可以看出,分化在加劇。招聯消費金融、興業消費金融、馬上消費金融凈利潤均超過10億元,處于第一梯隊。除此之外,長銀五八消費金融、螞蟻消費金融、杭銀消費金融凈利潤均在4億左右。其余13家機構低于3億元,其中建信消費金融、小米消費金融出現虧損,分別為虧損0.02億元、虧損0.57億元。
馬太效應在消費金融行業中確實存在,因為大的消費金融公司有更多的資源和技術優勢,能夠更好地為客戶提供服務和產品。盤和林指出,消費金融公司后續發展要加強技術創新,也要注重風險管理,還需要加強與其他金融機構的合作,拓展業務領域和服務范圍。
武澤偉表示,當前,頭部機構和中小機構之間的差距進一步擴大,馬太效應加劇,這預示著我國消費金融市場開始自增量市場向存量市場和增量市場并重轉變,隨著市場增速整體放緩,市場存量博弈的特征日益明顯。
武澤偉指出,頭部消金在技術和資源方面具備更大優勢,未來的發展重點可能是持續推進數字化轉型,進一步加強風險管理,改進服務質量,打造自身的競爭優勢;而中小消金想要突圍,還要在擴充流量、加大引客力度上做文章,和擁有充足流量的互聯網企業合作或許是不錯的選擇。
王蓬博也指出,行業競爭日漸激烈是不爭的事實,確實會隨著網絡效應的加大,讓馬太效應加劇。消費金融其實最重要的就在于對用戶和場景端的觸達和掌控,各家消費金融機構還是要在這方面加大投入力度。在金融科技持續投入,線上獲客渠道更加暢通的機構會越來越占有優勢。
招聯金融首席研究員董希淼對記者表示,消費金融各類機構要準確定位,發揮特色和優勢,實現差異化發展。消費金融公司主要服務中端客戶,這些用戶要求更便捷的體驗,利率適中;底部機構要適度降低利率,規范發展。各類機構應借助金融科技,對用戶精準識別,精準授信,要將合適的產品推薦給合適的用戶;同時進一步提效降本,真正實現讓利于民,普惠于民。
(文章來源:國際金融報)
關鍵詞:
版權與免責聲明:
1 本網注明“來源:×××”(非商業周刊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本網不承擔此類稿件侵權行為的連帶責任。
2 在本網的新聞頁面或BBS上進行跟帖或發表言論者,文責自負。
3 相關信息并未經過本網站證實,不對您構成任何投資建議,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4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同本網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