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高質量發展,良好的政務環境和高質量政務服務是重要保障。近期,為更好滿足企業和群眾辦事需求,按照全國一體化政務服務平臺政務服務效能提升“雙十百千”工程有關部署,各地區各有關部門主動作為、不斷創新,出臺一系列便民利企新措施。
“雙十百千”工程如何打造利企便民新動能?人民網邀請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副院長黃璜、北京師范大學科研院副院長孫宇、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總工程師魏然進行解讀。
(資料圖片)
便民利企高頻服務更加“好辦、易辦”
“雙十百千”工程助力疏通政務服務“最后一公里”,打造利企便民的“新動能”,讓企業和群眾高頻服務更加好辦易辦。
貴州以政務服務“五個通辦”為抓手,全力創建全鏈條全要素全周期服務的“企業之家”,解決企業遇到的“疑難雜癥”。
江西景德鎮市昌南新區“企業之家”政企交流平臺實行領導干部輪班接待制度,將“企業服務日”制度化,從“政府端菜”轉向“企業點菜”……
“‘企業之家’極大激活和豐富政務服務的方式和方法,依托省市縣三級政務服務中心,按照‘網進’‘人進’‘事進’部署和配置政務服務的資源和要素,行政相對人就如同享受‘自助餐服務’。同時‘企業之家’也提供‘集成服務套餐’。這就如同一份公共政策菜單,一經投送和‘通辦’,政務部門不僅可以檢驗哪些服務有效哪些政策不靈,從而及時調整政策議程和優化政策體系,而且可以確定政務服務優先級,節約行政運行成本,提高政務服務效率。”北京師范大學科研院副院長孫宇教授表示。
在孫宇看來,這種惠企紓困的企業服務避免了“抓大放小”和“一刀切”的問題,實現了行政程序、回應響應時間、行政環節等流程效率提升,實現了網對網、端到端、數通數的協同服務。
“一網通辦”助力構建高效便捷的政務服務體系
依托全國一體化政務服務平臺,“一窗通辦”“一網通辦”不斷深化,四通八達的全國一體化政務服務體系推動各類事項及時辦理。在線政務服務邁向以跨區域、跨部門、跨層級一體化政務服務為特征的整體服務階段,形成了全國政務服務“一張網”。
“平臺有助于提升政府服務的透明度和可預見性。”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副院長黃璜教授表示,“群眾和企業能夠通過統一的平臺,清晰了解政務流程、時限和可能的費用等,有助于增強公眾對政府的信任和滿意度。同時也促使政府部門提高自身工作效率和服務質量,以滿足公眾的期待。”
“各地推進政務服務‘一網通辦’是地方政府治理創新的重要體現”,黃璜指出,“一網通辦”助力構建更加高效、透明、便捷的政務服務體系、促使政府部門提高自身工作效率和服務質量;同時,有助于推動政務服務的均等化、促進社會參與和社會協同。
公共服務標準化推動構建數字政府新格局
建設數字政府,推動公共服務標準化規范化,構建全國一體化政務服務體系,有助于推動社會治理更加精準,政府服務效能持續增強。
為大力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河南省濮陽市依托一體化政務服務平臺,開發不動產登記、交易監管和稅收征繳全流程、全環節在線受理系統,實現24小時“不打烊”服務。
山東省濟南市在一體化政務服務平臺自助終端上線不動產業務,百姓在社區門口的自助終端也可以辦理不動產登記業務。
“房產等不動產是老百姓最大的財產,相關業務社會關注度高、群眾期望值大。不動產登記交易在過去存在手續多、周期長等問題,也是企業和群眾集中反映的政務服務難點堵點。濮陽市推出的不動產登記交易全流程‘網上辦’,體現了政務服務以人為本的服務理念,真正提升了企業和群眾辦理不動產登記交易的效率和便利性。”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總工程師魏然表示。
堅持數據賦能是推進數字政府建設的發展動力。以數字思維、數字技術驅動政府機關數字化發展,對于加快數字政府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運用人工智能、大數據、區塊鏈和虛擬現實等多種前沿技術,以及快應用、小程序等不同應用形態推進政務服務數字化、現代化、智能化、自動化發展,是提高政務服務平臺建設水平、創新數字政務工作模式、提升數字政府服務能力的重要舉措。”魏然表示,“比如人工智能技術實現智能客服、智能導辦、智能搜索等,推動政務服務智能化、個性化、精準化;大數據技術能夠輔助政府開展趨勢研判、輿情監測、風險預警等,助力政府提升政務服務管理效能;區塊鏈技術與隱私計算等技術相結合,解決政務服務過程中數據共享難和業務協同難等問題,提升政府管理統籌協調能力;虛擬現實技術能夠拓展使用者感知能力,使得政務服務既保留了線下服務的真實與溫度,又兼具了線上辦事的便捷與速度,為線上線下融合帶來新的方向。”
“如今,我國數字政府建設的頂層設計基本形成,大平臺、大數據、大系統的能力建設逐步完善。面向未來,如何通過數字技術創新應用,推動數字政府建設降本增效、提升面向具體場景的應用能力,不斷提升人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是重中之重。”魏然說。(宋子節李麗萍龍章榆時巖尚明楨實習生李珂)
(責編:溫璐、鄧志慧)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關鍵詞:
版權與免責聲明:
1 本網注明“來源:×××”(非商業周刊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本網不承擔此類稿件侵權行為的連帶責任。
2 在本網的新聞頁面或BBS上進行跟帖或發表言論者,文責自負。
3 相關信息并未經過本網站證實,不對您構成任何投資建議,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4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同本網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