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人力資源管理經理張娜哪:以技術賦能 HR,點亮交通銀行人才管理新圖景

來源: 中國商業周刊網2024-09-03 13:55:00
  

在市場化、規范化、國際化深度融入企業人力資源建設內核的當下,商業環境正經歷著前所未有的快速迭代與深度復雜化。這種動態變革對企業內外部生態系統的適配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 不僅需要以更敏捷的姿態響應環境變化,更要構建可持續的韌性發展機制。對于交通銀行深圳分行而言,如何在這一進程中實現組織能力與人才體系的同步升級,無疑構成了一場嚴峻的適應性考驗。

畢業于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的張娜哪,自 2002 年加入交通銀行深圳分行以來,始終以技術賦能管理的獨特視角深耕人力資源領域二十載。專業的技術背景讓他不同于其他普通從業者,張娜哪能夠結合自身在實際人才培養、人員調配、福利發放等實踐工作中的經驗,更加專注地思考,如何更好地根據目前人力資源管理的痛點,將AI、大數據等智能科技結合到交通銀行深圳分行的人力資源管理工作中去。這一特質使傳統HR職能實現突破性變革,形成其他行業難以復制的競爭優勢。這一路走來,他從企業建立高頻協同機制出發,以實現人才戰略與業務戰略的深度對齊,構建關鍵人才畫像構建和新型崗位匹配機制為目標,潛心設計了多項先進的原創技術成果通過搭建數字化賦能平臺、建立具有個性化的職業人才培養機制。

張娜哪作為一名兼具技術底色與管理視野的復合型管理者,始終保持著對時代趨勢的敏銳洞察。當數字化轉型浪潮席卷人力資源管理行業時,他精準把握住智能科技與人才管理的融合契機,以“基于大數據分析的員工招聘與調配系統V1.0”在交通銀行深圳分行中的應用為例:該系統通過深度篩選算法智能匹配崗位核心能力與候選人簡歷,將銀行平均招聘周期從 48 天壓縮至 31 天,關鍵崗位到崗率提升至 90%,較傳統人工篩選效率提升 40%。系統整合 70% 的企業內部績效、培訓、項目數據及 30% 的外部市場與行業數據,構建 “基礎屬性 + 能力矩陣 + 發展潛力” 三維人才畫像及崗位勝任力模型,基于動態數據演算生成個性化發展路徑,使員工崗位調配后業務達標率穩定在 85%,同時通過智能數據分析實現人才配置效率提升 25%、配置周期壓縮 35%。

該系統為分行提供全鏈條數據決策支持,招聘計劃完成周期提前 2 周,減少 30% 重復性篩選工作,年節省人力成本約 60 萬元。其核心價值在于突破傳統人力資源管理依賴個體經驗的局限,通過算法建模與動態能力畫像,推動管理范式從 “經驗驅動” 轉向 “數據驅動”。系統構建的智能調配機制形成可復制的行業解決方案,展現出依托技術創新實現管理效能躍升的稀缺能力,為金融機構人力資源數字化轉型提供了標桿性實踐范例。

張娜哪一系列創新成果引發行業廣泛關注,其“技術工具+業務場景”深度融合的解決方案成為同行數字化轉型的重要參考:這些創新成果推動企業人力資源管理從傳統的經驗驅動模式,向數據驅動的智能化管理范式全面升級,為企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構建起堅實的人才管理優勢。

最重要的是,擁有一級企業人力資源管理師證書和IPMA-CP國際人力資源管理證書的張娜哪突破了普通從業者的人才賦能局限,具備廣闊的國際視野。他滿足了國際上“技術工具開發+HR業務理解”的尖端要求,成為極少數同時具備 “中美雙市場經驗 + 技術合規雙能力” 的專家。既能將中國數字化實踐經驗(如大數據人才畫像)輸出至美國市場,又能反向導入國際合規標準(如 DEI 戰略),為企業在國際業務中構建 “人才管理的雙引擎優勢”,也唯有張娜哪這樣的復合型專家,才能在技術重構、全球化競爭、合規升級的多重挑戰下,實現人才賦能的跨越式突破。

從早期的技術工具探索到如今數字化管理體系的成熟落地,張娜哪的創新軌跡始終貫穿著 "以人為本" 的初心 —— 所有技術賦能的終極目標,都是為了讓人才價值得到更精準的識別、更充分的釋放。在他主導搭建的數字化賦能生態里,每個員工都能獲得專屬的成長坐標系,每個崗位都能找到最優的能力匹配解,每個業務單元都能擁有清晰的人才供給路線圖。這種將冰冷的數據算法轉化為溫暖的人才發展方案的能力,正是技術賦能人力資源管理的最高境界。(文/葉華)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關鍵詞:

責任編輯:sdnew003

相關新聞

版權與免責聲明:

1 本網注明“來源:×××”(非商業周刊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本網不承擔此類稿件侵權行為的連帶責任。

2 在本網的新聞頁面或BBS上進行跟帖或發表言論者,文責自負。

3 相關信息并未經過本網站證實,不對您構成任何投資建議,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4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同本網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