蘄春縣赤東湖重現往日生機—— 湖水清清亮 鳥兒翩翩飛 新消息

來源: 蘄春網2023-06-07 08:35:09
  

“通過一年多時間的治理,現在湖邊空氣清新多了,湖水也清亮了不少,湖里的魚兒也好吃多了!”5月6日,家住赤東湖邊的蘄州鎮西角湖村村民魯小兵感慨地說。


【資料圖】

赤東湖位于蘄春縣南部,流域面積522平方公里,范圍涉及漕河、蘄州、赤東和八里湖辦事處等鄉鎮,是蘄春縣境內最大的淡水養殖和調蓄湖泊,也是湖北省十大湖泊之一。水面面積39平方公里,自然岸線長,生態環境美,是赤龍湖國家濕地公園的核心保護區,也是蘄春人民的母親湖。

這個曾經擔負著防洪抗旱、生態養殖等多功能的湖泊,一度形成“水中圍欄成片、岸邊養殖成群”的泛濫發展局面,成為當地干部群眾不愿提及的痛。

2017年,自推行河湖長制工作以來,為了整治河湖環境,蘄春一度開啟了赤東湖環境整治大行動,清理水葫蘆上百噸,拆除網箱、圍欄養魚和畜禽養殖數百家,但由于未找到最終污染根源,水質現狀一直未能得到解決。

針對赤東湖水環境污染這一民生“痛點”,2022年,蘄春縣委、縣政府從關心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出發,堅決扛起赤東湖管理保護的政治責任,全面啟動赤東湖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致力于打造人水和諧共生的水環境,實現“湖暢、水清、岸綠、景美”的幸福湖泊目標。

綜合治理,是提升水質的根本出路

如何改善和提升湖泊水質?去年以來,蘄春從流域治理緊迫性、安全底線基礎性、統籌發展必要性、生態文明全局性上增強認識,痛下決心,全面啟動了赤東湖水環境綜合治理行動。聘請第三方編制水環境綜合治理方案,組織專家評審,形成正式指導方案。

要治理,錢從何來?該縣積極爭取中央生態環境專項資金和相關項目資金5900余萬元,采取工程性措施,著力推進“五大工程”建設。即扎實推進赤東湖湖濱生態緩沖帶修復工程;赤龍湖濕地生態保護與恢復工程;赤龍湖國家濕地公園省級重要濕地生態補償示范工程;赤東湖泵站雙向調水工程、吳家墩多式聯運調水工程等補水調水項目建設。同時,還多方自籌資金抓實紅旗主港治理工程、雷溪河(首府1號段)截污納管后續工程、雷溪河(杏林大道段)1.6公里污水管網鋪設工程建設。

加快推進城區、園區和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為確保治理工作取得實質性成效,該縣建立協調會商、掛圖作戰、信息通報、任務銷號、督查督辦、責任考核等機制,考核結果與單位評先評優、與單位主要負責人晉級晉升、人員提拔任用等相結合。為強化責任落實,縣領導多次實地調研督導,主持召開督辦會和推進會,著力推進治理進度。與此同時,在湖區沿線顯要位置,設立多處公示牌,標識湖長職責、管護目標、聯系電話等,不斷強化社會監督,初步形成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群眾共治的工作格局。

控制污染,是做好生態保護先決條件

“我出生于上世紀80年代,家就住在赤東湖邊,小時候經常在湖汊游泳、摸魚捉蝦。說實話,那時候赤東湖的水的確很清。再看看現在,幾乎沒有人敢下水了。希望通過治理水質能恢復到以前的狀態,我們也會積極參與配合的……”回想起兒時戲水的情景,蘄州鎮潘塆村支書潘青山深有感觸地說。

要做好生態保護,首先必須控制好污染。

于是,該縣建立了“一清一關一防三測”生態保護機制,“一清”:全面清理赤東湖外湖、內湖、恒豐湖所有投肥設施設備,嚴禁投肥養魚,進一步優化調整環湖流域范圍內畜禽禁、限養區。“一關”:全面依法依規關閉禁養區內規模化畜禽養殖場,規定限養區范圍內養殖場按要求配套糞污處理設施,確保禁養區不復養、限養區不增量。“一防”:即全面開展農業面源污染排查和防治,大力倡導農業綠色生產,實施化肥、化學農藥減量和替代措施,推進科學合理施肥施藥,減少含磷化肥使用。“三測”:一是在主要河道出入湖河口、湖心等代表性區域,科學布設水質監測點位,建立常態化監測機制,逐步完善水質自動監測站遠程質控系統;二是在赤東湖及主要10條入河支流建立了固定監測點,實時監測入湖河流和養殖水面的水質;三是在赤東湖沿湖周邊1000米以內80畝以上所有養殖水面,開展例行水質監測分析,加強生物制劑使用的把關,對投放料含量、數量、效果實行管控,規范投放程序。不斷加強與武穴市的區域協作,強化赤東湖水環境風險應急協調聯動機制建設。堅持日常監管和專項整治相結合,開展聯合執法、交叉執法,嚴厲打擊破壞環境違法行為。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為進一步優化赤東湖生態環境,促進水環境質量改善,按照分類施策、分步實施、先易后難、統籌推進的原則,該縣編制了赤東湖入湖河流“一河一策”任務清單,全面落實包保制度。研究出臺《赤東湖水質提升工作考核辦法》《赤東湖水環境綜合治理資金獎勵和懲處辦法》,把相關任務指標納入督考一體化范圍,對水質達標的鎮、村、養殖戶實行以獎代補。

隨著一項項生態工程的修復,湖水整體流通性和水體自我凈化能力得到增強,湖泊水質由原來Ⅴ類提升到Ⅳ類標準,水質得到明顯改善和提升。野生白鶴、白天鵝等34種水鳥相繼重返赤東湖棲息,生物多樣性正在穩步恢復。

綠色轉型,靠的是黨委政府積極引導

如何實現綠色轉型發展?引導是關鍵。為此,縣政府每年拿出1000萬元,出臺綠色生態養殖激勵措施,對積極參與水產養殖轉型升級并取得較好效果的企業和養殖戶進行獎補。制訂湖區1000米范圍內承包水面收回實施方案。積極引導“以魚治水”辦法調優水質,加大以微生物方式調水改水力度,加強引導周邊水面養殖戶養殖龍蝦等低耗肥生物,降低尾水的污染程度。

近年來,通過全面實行禁捕,積極引導漁民上岸、農民上街,從事有機農業、旅游服務業、生態環保業。依托赤龍湖濕地景觀,開辟赤龍湖蝴蝶觀賞游、濕地觀鳥游、濕地本草觀光游等極具特色的旅游產業,100多名漁民已成為公司員工或從事蘄艾種植等其他產業。

“我們將緊抓蘄春建設李時珍中醫藥康養核心區的歷史機遇期,助推李時珍文化旅游區建設。以產業大融合、產品大復合、體驗大綜合為方向,以中國丹田養生福地為目標引領,集成文化+康養+觀光+運動+農業+研學六大功能的泛旅游區模式,形成李時珍文化旅游區的“一環五區”總體布局。全方位打造生態健康產業體系,努力增加湖區群眾收入。”談及下一步打算時,赤龍湖國家濕地公園管理處黨委書記、主任胡宏輝充滿信心。

關鍵詞:

責任編輯:sdnew003

相關新聞

版權與免責聲明:

1 本網注明“來源:×××”(非商業周刊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本網不承擔此類稿件侵權行為的連帶責任。

2 在本網的新聞頁面或BBS上進行跟帖或發表言論者,文責自負。

3 相關信息并未經過本網站證實,不對您構成任何投資建議,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4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同本網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