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吳中區環太湖流域林畜復合系統入選省級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名錄

來源: 騰訊網2023-08-19 02:29:51
  

2022年底,蘇州吳中區環太湖流域林畜復合系統通過專家論證評定,入選全省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名錄。至此,蘇州市共有7個項目獲得認定,分布在4個市區,而吳中區則占了3個。農業文化遺產是聯合國糧農組織在全球環境基金支持下,聯合有關國際組織和國家于2002年發起的重大行動,旨在發掘傳統農業的寶貴經驗財富,探索世界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新途徑。


(相關資料圖)

從吳中區環太湖流域說起

蘇州吳中區坐擁80%的太湖峰巒、60%的太湖水域,被譽為“太湖最美的地方”。一萬年前,蘇州先民便從太湖三山島出發,創造了光輝燦爛的舊石器文化,走向歷史的舞臺,孕育出享譽海內外的“吳文化”。

時光荏苒,太湖浩渺煙波宛如仙境,縹緲峰、石公山、漁洋山等8座名山的清奇秀美,令無數文人墨客為之陶醉。遠山如黛、近水含煙,2個古鎮、11個名村、7個島嶼,宛如珍珠灑落在太湖的山水之中,和諧靜謐,美好安寧。唐白居易《宿湖中》詩云“十只畫船何處宿,洞庭山腳太湖心”。位于太湖之心的金庭鎮環山臨湖,腳下萬頃湖水,恰如碧玉浮面、波光粼粼。

從太湖之濱走出的農業文化

吳中丘陵山區屬于天目山余脈,緊貼城市、瀕臨太湖,有著豐富的自然資源和林業文化資源,東、西洞庭山古村落文人多,古樹名木眾多,花木果樹歷史悠久,林地面積穩定在28萬畝,自然濕地保護面積165.6萬畝,位列全市第一。作為吳文化的發源地,這里林畜生產興旺,千百年孕育而成的“林文化”、“羊文化”等造就了精耕細作的傳統農業生產特色,盛產的枇杷、楊梅、柑橘、梅花、湖羊等特色產物美名遠揚。

林畜復合系統位于吳中區的東山鎮、金庭鎮、光福鎮香雪村。在該系統中,林、畜之間循環系統使其生產能力和生態功能得以充分發揮,林果種植、圈羊積肥、養蜂放蜂等多種生產活動的合理搭配衍生了豐富多彩的林文化、湖羊文化、中蜂文化,呈現出林畜復合的農業種養景觀,見證了太湖流域自然、社會的變遷,是太湖流域的“活化石”。

獨特的環太湖流域林畜復合系統

早在1000多年前,這里就出現了畜牧文明的萌芽。在晉朝《爾雅》上有“吳羊”的記載,唐五代以來,尤其是宋室南渡以后,北羊通過進貢、饋賜、貿易以及人口南遷等途徑,大量進入江南地區。隨著唐宋時期農業開發的擴大,已顯現出人多地少的狀況,羊的放牧變得越來越困難,只能采用舍飼及半舍飼方式。居民將養羊與當地的農桑生產結合起來,充分利用當地豐富的青粗飼料資源,將雜草、秸稈、糠麩、桑葉及蠶沙等作為羊飼料,羊糞則用于農田施肥。太湖地區的農民以中原地區南遷的綿羊作為重點飼養對象,利用前人積累的舍飼經驗,經過長期的風土馴化和培育,使得原生長于干冷地帶的綿羊逐漸適應南方濕熱的自然條件,形成著名的江南羔皮綿羊品種——湖羊。可以說,唐宋時期林畜復合系統逐漸發展起來。

當地居民與太湖流域獨特的生態環境協同進化,在林果、湖羊、中蜂之間形成了利用畜禽糞便肥樹,實現種養結合,畜禽糞污得以資源化利用,利用中蜂為林果樹授粉,提質增效,呈現出林畜復合的農業生態與農業經濟特色。

林畜復合系統也是當地居民生產和生活的需要,為當地居民帶來了枇杷、枇杷蜜、羊肉、碧螺春茶等大量生態、安全、優質的生活資料及大棚作物授粉蜂群等生產資料。當地居民每年春夏種植管理枇杷、碧螺春茶、楊梅、柑橘等茶果,秋冬養蜂授粉取蜜售蜂,隨著季節的轉換不斷變換著從事養羊、放蜂、種植等多種勞作,他們既是茶農、果農、蜂農,又是養羊戶,每人身兼多職。

這里是國家級生態區,87.1%的面積屬于生態空間保護區域,“太湖生態島”是其獨特的生態產品名片,榮獲全國GEP(生態系統生產總值)百強區首位。可以說,獨特的生態區位促進了農耕的融合發展,造就了獨特的林畜復合系統。秋冬時節,鳥瞰吳中區的環太湖流域,大片的枇杷花林躍入眼簾、美不勝收,靠近枇杷花,濃郁的苦杏仁香味撲鼻而來,蜜蜂裹挾著枇杷花粉忙碌覓食著,作為回報,中蜂幫枇杷完成傳粉這一繁殖過程。至今,系統內種植4萬畝枇杷林、飼養2萬群中蜂和2000只核心保種湖羊,與太湖、與當地傳統村落及歷史文化遺跡等相映成趣,造就了“月月有花、季季有果、一年十八熟”的自然生態景觀和山水人文畫卷。

系統蘊藏著優異的畜禽遺傳資源

林畜復合系統內的湖羊和中蜂于2006年被列為國家畜禽遺傳資源保護品種,湖羊于2022年列入國家十大優異畜禽遺傳資源。湖羊至今已有40年的保種歷史。1983年,江蘇省在吳中區東山鎮建立了中國第一個以農戶為單位的江蘇省湖羊資源保護區,是我國最早進行的活體保護措施,湖羊的生產性能穩步上升。1990年的調查顯示,保種工作取得了很大的進展,保種羊的生產性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2005年對保護區湖羊的生產性能進行再次調查,保護區湖羊生產性能各個方面相比較而言均呈現一定優勢,此時整個保護區湖羊存欄仍有2.85萬只。2008年,東山湖羊資源保護區被農業部定為“國家級湖羊遺傳資源保護區”。2015年“東山湖羊”獲得國家級地理標志。但在2016年,湖羊數量只有2300余只,純種湖羊流失嚴重,陷入瀕臨滅絕的境地,為保護東山湖羊,吳中區特別成立了蘇州東山湖羊產業發展有限公司,經過多年“保種”和“產業化”發展,東山湖羊保種場于2021和2022年被評為國家級和省級湖羊保種場,湖羊的遺傳材料得以高質量保存。

中蜂的保種之路同湖羊一樣充滿坎坷。1963年,農業部在吳中區(原吳縣)西山鎮投資建立蘇州蜜蜂原種場(后更名為吳縣蜜蜂原種場),1979年,吳縣蜜蜂原種場被農業部定為全國三大蜜蜂原種場之一。隨著西方蜜蜂的引進,由于種間競爭,壓縮了中蜂的生存空間,中蜂數量大大減少。2006年,國家將中蜂列入國家畜禽資源保護名錄,中蜂資源保護得到重視。2017年,吳中區開展中蜂保種工作,2019年實施蜂業質量提升行動,中蜂的蜂群數量從5000逐步穩定在20000群以上,2020年建有1個省級中蜂保種場,有效保護適應當地太湖流域氣候環境的中蜂品種。

多措并舉 發展是最好的保護

社會的快速發展必然對農業文化遺產的保護帶來挑戰,吳中區的太湖流域在發展中也同樣面臨這樣的問題。如何看待“攻”和“守”的矛盾,似乎也變得越來越迫切。目前,遺產地湖羊保種數量只有2000只,外來西蜂也不斷涌入吳中區威脅中蜂的生存,湖羊和中蜂的畜禽保種及林畜復合系統的保護工作任重而道遠,探索動態保護與適應性管理新思路迫在眉睫。

吳中區堅持“保護優先、高效利用”的原則,加強與科研院所合作,形成科技支撐體系;建立域外湖羊養殖基地,拓展規模養殖空間;開展湖羊種質資源性狀評價、鑒定工作,挖掘湖羊遺產價值;以“東山湖羊”成功注冊國家地理標志集體商標為契機,拓展湖羊產品功能,培育和壯大東山湖羊產業。

依托農業農村部、財政部實施蜂業質量提升行動,吳中區建有中蜂育王場,交尾場、養殖示范基地、產業展示中心、蜂產品檢測平臺、蜂產品加工基地和蜂旅結合示范基地,打造了良種普及、飼養規范、產品優質、蜂旅融合的蜂業全產業鏈,枇杷蜜年產量600噸,蜂業年產值超1億元。建設蜂旅結合示范基地,提供情景陳列、趣味采蜜、親子互動、蜂產品制作等蜂文化展示特色項目,科普蜜蜂對農業、林業和食品業的重要性、養蜂對于糧食安全的重要性以及維護整個生態系統和自然界生物多樣性。

吳中區通過舉辦碧螺春文化旅游節、枇杷采摘節、世界蜂蜜日等宣傳活動,打造“春行吳中”“夏至吳中”“秋游吳中”“冬隱吳中”四大特色文體旅活動。以中蜂、枇杷、碧螺春茶、湖羊為主的特色農業產業,產值超10億元。

蘇州市吳中區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吳中區將繼續依托區位優勢、歷史文化底蘊和生態資源稟賦,把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把生態資源轉變為發展紅利,在堅持以農業生產為基礎的前提下,結合枇杷、湖羊、中蜂等農業資源優勢,拓展科普宣傳、品牌生態、文化創意等非農功能,建立三產融合發展的新型農業生產模式,實現農民從“農業生產者”向“多種經營者”的轉變,農事活動、鄉村景觀、傳統民俗、生態環境向生態與文化旅游資源的轉變,原來自給自足的農產品向具有更高附加值的特色農產品、高端消費品和旅游紀念品的轉變,助力賦能鄉村振興。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顧秋萍

校對 盛媛媛

關鍵詞:

責任編輯:sdnew003

相關新聞

版權與免責聲明:

1 本網注明“來源:×××”(非商業周刊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本網不承擔此類稿件侵權行為的連帶責任。

2 在本網的新聞頁面或BBS上進行跟帖或發表言論者,文責自負。

3 相關信息并未經過本網站證實,不對您構成任何投資建議,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4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同本網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