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應急管理:感受不到一失萬無之痛是最大的風險

來源: 交匯點2023-08-07 17:06:13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7月29日,北京市發(fā)布暴雨紅色預警信號和防汛紅色(一級)預警措施,要求廣大市民非必要不外出,重點危險區(qū)域和主要搶險救援道路必要時可采取地鐵、公交停運措施。然而,“事非經過不知痛”,面對如此特別嚴重災害信息的預警,一些人員對災情不以為意,質疑相關部門夸大其詞。

如,一名擁有三百萬粉絲的作家發(fā)布微博稱“一要下雨就嚇唬人,都給堵家里不讓出去”;北京市東城區(qū)龍?zhí)督值傈h工委書記勸說居民搬離危險區(qū)域,得到的回復是“雨大就大吧,還免費游泳呢”。

預警信息是防災減災的第一道防線,讓預警信息跑在災害發(fā)生之前,能為防災減災贏得寶貴時間。可實際上,預警信息發(fā)布后,只有得到大家的積極響應,及時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才能在災害應對中贏取更多的主動權。一些人沒有經受過災害的“洗禮”,感受不到“一失萬無”的切膚之痛,對風險無認知、不重視、無準備。人們對災害風險不重視,既在于其對災害知識的缺乏、對預警信息的不信任,也在于其盲目樂觀和旁觀者心態(tài),低估災害的破壞力以及對自身帶來的不利影響,高估個人應對突發(fā)災害的能力,歸根結底還是在于缺乏足夠的風險觀念和憂患意識。

各地在暴雨、洪澇等災害方面的預警已有較為明確的劃分標準和發(fā)布程序,相應預警信息一旦發(fā)布,往往意味著經過多番考證,災害到來的可能性很大。社會公眾在收到預警信息時,千萬不能掉以輕心,不能僅憑自身經驗判斷而忽視預警,直至付出代價。

當下,不少地方仍然處在防汛救災的關鍵時期。針對上述類似問題,可以充分利用這一時機,開展一次全民防災減災教育,加大對洪澇、泥石流等相關災害常識的科普力度,讓更多人掌握相應的風險災害知識,學會如何及時回避和處置風險。各地可以結合當前實際情況,通過數字化、實操體驗等方式,對相關災害的演變進行模擬演練,讓更多人清晰知曉災害演變的過程以及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

突發(fā)事件應對法規(guī)定,單位或者個人違反本法規(guī)定,不服從所在地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發(fā)布的決定、命令或者不配合其依法采取的措施,將受到處罰,或承擔民事責任,甚至被追究刑事責任。然而,現實中很少有人因此遭受處罰,相關部門應進一步細化條款,加大處罰執(zhí)行力度。

當然,災害預警畢竟是預測科學,即便這些年來飛速發(fā)展,也依然會存在不確定性和偏差。相關部門和人員在普及災害防范知識時,也應對此作出明確解釋,讓人們在收到預警信息時,對其不確定性保持一定的寬容和理解,避免產生狼來了等不良效應。

來源:中國應急管理報、應急管理部、廣東應急管理

關鍵詞:

責任編輯:sdnew003

相關新聞

版權與免責聲明:

1 本網注明“來源:×××”(非商業(yè)周刊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本網不承擔此類稿件侵權行為的連帶責任。

2 在本網的新聞頁面或BBS上進行跟帖或發(fā)表言論者,文責自負。

3 相關信息并未經過本網站證實,不對您構成任何投資建議,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4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同本網聯系。